常友180 1585 3030管道修复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城市发展史表明,城市管网系统必然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延伸、地下管道一直不断地快速铺设,且随着城市地下管道随着使用年限增多,管道使用功能因城市发展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管道受土层电化学等腐蚀作用,结构损坏或老化程度不断加大,管道结构和强度安全度不能满足运行要求,而传统的管道铺设技术需要将管道上方的土方开挖出来,这样导致严重影响地面交通、破坏环境及扰民,且铺设效率低,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等缺陷。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文献公开了一种大管径排水管道内插钢管局部加强非开挖修复结构[申请号为201120016449.9],其包括待修复管道、内插钢管和月牙肋,所述内插钢管在待修复管道内每隔一段距离固定一个,在每一个内插钢管的上半圆内壁上焊接有起加强作用的月牙肋。上述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现有技术中的修复管道时需要开挖土方、费时费力的问题,但是,该方案还至少存在以下缺陷:铺设新的管道时,新的管道之间的连接由于需要焊接操作、且施工人员是在检查井口底部操作,由于受操作环境空间的限制安装操作很耗时、费力,导致安装管道效率不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操作效果好的地下变形管道修复系统。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技术的地下变形管道修复系统,包括分别设于检查井端口外侧的移动式液压动力源和设于第二检查井端口外侧的第二移动式液压动力源,其特征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下变形管道修复系统,包括分别设于检查井(a)端口外侧的移动式液压动力源(2)和设于第二检查井(b)端口外侧的第二移动式液压动力源(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移动式液压动力源(2)和第二移动式液压动力源(3)分别与车载供电系统(1)连接,所述的移动式液压动力源(2)连接于设于检查井(a)底部的用于撞合快速定位接短管(6)的管道撞合液压执行机构(4),所述的第二移动式液压动力源(3)连接于设于第二检查井(b)底部的用于牵引锥形牵引头(7)的牵引液压执行机构(5),所述的锥形牵引头(7)后端与快速定位接短管(6)撞合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变形管道修复系统,包括分别设于检查井(a)端口外侧的移动式液压动力源(2)和设于第二检查井(b)端口外侧的第二移动式液压动力源(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移动式液压动力源(2)和第二移动式液压动力源(3)分别与车载供电系统(1)连接,所述的移动式液压动力源(2)连接于设于检查井(a)底部的用于撞合快速接短管(6)的管道撞合液压执行机构(4),所述的第二移动式液压动力源(3)连接于设于第二检查井(b)底部的用于牵引锥形牵引头(7)的牵引液压执行机构(5),所述的锥形牵引头(7)后端与快速接短管(6)撞合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变形管道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快速接短管(6)包括位于前端的卡头结构(61)和位于后端的卡口结构(62),所述的卡头结构(61)和卡口结构(62)为过盈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变形管道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快速接短管(6)的卡头结构(61)包括沿快速接短管(6)纵向延伸线方向由外至内依次为锥形的快速定位插头部(611)、楔形插接头(612)、环形卡扣槽(613),所述的环形卡扣槽(613)底部中心线上开设有底部宽、开口小的横截面为锥形的锥形密封槽(614),所述的锥形密封槽(614)内设有底部大小、形状与锥形密封槽(614)相适配的异形密封圈(11);所述的卡口结构(62)包括沿快速接短管(6)纵向延伸线方向由内至外依次为锥形的快速插口部(621)、扩口(622)、环形卡扣凸条(623),所述的快速插头部(611)与快速插口部(621)、楔形插接头(612)与扩口(622)、环形卡扣槽(613)与环形卡扣凸条(623)形状、大小一一相适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变形管道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形卡扣凸条(623)中心线上开设有与异形密封圈(11)上伸出于锥形密封槽(614)外的伸出部(11a)过盈连接的密封压槽(62...